学校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1996年由阜新矿业学院更名并升格为博鱼网页版,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学校,2013年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9年入选辽宁省重点建设的10所国内一流大学之列。

学校现建有阜新校区中华路校园、玉龙校园和葫芦岛校区龙湾校园,占地4240亩。在册学生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3.1万余人。学校着力加强“双一流”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经、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现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辽宁省一流学科、7个辽宁省重点学科;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2个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获批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8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0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3

辽宁省一流学科

32

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4

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

1949

建校时间

4240

占地面积

40000

在册学生

1596

专任教师

801

高级职称教师

建有6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1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社科基地、2个省级智库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1985人,其中专任教师1596人、高级职称801人、博硕士145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8人、辽宁省攀登学者8人、辽宁特聘教授18人;有3名教师被确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5名教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名教师入选第一批辽宁省学术头雁,42名教师入选“兴辽英才”计划,124名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44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辽宁省教学团队、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太阳石精神”、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办学特色鲜明,素有煤炭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跳出局部发展全局,立足全局发展局部,学校推动实施“立足阜葫、东进沈阳、西出蒙新、贯通丝路”新发展布局。立足阜葫,保持阜新校区、葫芦岛校区办学规模结构总体稳定,持续深耕。东进沈阳,建立高等研究院(沈阳),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育新兴发展优势。西出蒙新,建好鄂尔多斯研究院、新疆研究院,提升能源背景学科发展空间和行业影响。贯通丝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际办学水平。向着远方进发,未来永远值得期待!今日之辽工程,以鹰击长空之姿举旗定向,吹响奋进号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在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研究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上奋楫扬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辽工程力量!